暑期学习小组招募 | 自然保护需要的不仅仅是自然科学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涉及自然、社会和文化的跨学科综合议题。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种所面临的威胁,无论是栖息地破坏、过度开发利用,还是外来物种入侵、环境污染,归根到底往往是由于人作为个体或群体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引发的不同尺度上的行为所导致的。应对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需要着眼于人以及围绕着人群的各种利益博弈、社会规范、决策机制、文化和价值观。在这些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问题面前,单一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去年夏天,我和赵维洋一起组织了第1期的“社会与自然资源”学习小组。为期6周的时间里,我们和10个同学一起精读了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的苏珊·克拉克教授编写的《政策过程:自然资源专业人士实用指南》(The Policy Process: A Practical Guide for Natural Resources Professionals)。
同学们散布在世界各地,有的已经在自然保护行业工作多年,有的在做博士后或博士研究,也有的才刚刚开始硕士或本科学习。每周六我们通过Skype聚集在一起,共同探讨如何利用以问题为导向的分析框架来整合不同学科的视角,充分考虑人群互动的社会过程、决策机制和价值诉求,反思自我的立足点和看待世界的方式,以一种更加全面深刻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现实世界复杂的环境问题。
除了每周的阅读和讨论,我们还完成了《政策过程》一书的中文翻译初稿,收集整理了上百篇关于国内外自然保护行业现状的中英文文献,撰写并发表了一篇文章“民间自然保护从业者的职业困境”,为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完成美国、巴西、秘鲁、澳大利亚等国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的综述,等等。
去年成员回顾
学习小组中的交流让我渐渐意识到,自然保护并不是价值中立的:每一个环境问题背后或许都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和价值观。两个月来的交流和讨论不仅让我了解到一些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这些复杂的社会过程中的位置,从而有可能在自然、社会和自身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并为实现它而付出。
”—— 房家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本科生
初次见面的人常会用打趣的口吻问:“为啥你一个学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的人来做了自然保护?”我自己也会好奇,这看起来毫不相干的专业到底会拖多久的后腿。或许《政策过程》可以很好地回答这一切。参加高学长组织的学习小组是一段奇妙的经历,通过不断地阅读、辩论与反思,你会发现,自然保护远比想象中的更复杂,每一个学科都有其用武之地。
”—— 李雨晗,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研修生
每一次分享过程中,最喜欢的一部分就是小伙伴们讲自己的经历或者项目,再从每周的章节知识结构去分析自己的项目,这一部分不仅帮助我对书中提到的知识点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使我对自然保护工作也多了一些认知。
”—— 颜慧,成都理工大学研究生
这样的学习方式很棒,在假期相对有整块时间的情况下,能深入学习这样思考性比较强的东西。以至于在我后来翻译的时候,重新读到各章节时,在上课(比如Conservation Planning等)时也会联想书中提到的实证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区别,然后持这样的视角去观察和认识不同的学科,感觉很有益。
”—— 张宇乾,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研究生
2018年学习小组
今年夏天,我们打算继续组织第2期的“社会与自然资源”学习小组,计划10周,从6月上旬持续到8月中旬。和去年不同的是,今年我们将邀请数位有丰富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嘉宾做线上分享并参与讨论。现公开招募学习小组成员6名。
主题:
生态保护是一项 [自然-社会-文化] 的跨学科综合议题
关键词:
自然、社会、文化、跨学科
(图1)生态保护是一项自然-社会-文化的综合议题。保护生物学致力于处理当前的生物多样性危机,其很大程度上以生态学关于生物物理过程的知识和视角为出发点,但也日益认识到理解人、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性。环境人类学对环境问题背后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权力博弈、文化与价值观、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已有半个多世纪的研究。我们可以怎样更加全面具体地认识自然资源管理和保护的问题及其可能的解决路径?
(图2)跨学科的研究和实践需要有高于单一学科的分析框架来整合不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我们可以通过怎样的思维方式来汲取不同领域的视角、观点、问题意识和知识范式,以帮助我们认识和应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学习安排:
1)每周内容:课前阅读(2-3篇中英文献,以英文为主),线上2.5小时分享交流(具体时间待集体讨论确定),课后交流、反思和总结。每周我们还将请一位同学负责整理线上交流碰撞出的想法和见解,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和更多自然保护工作者分享。
2)团队项目:每3位同学将组成一个小组,挑选感兴趣的自然保护话题,自主设计研究项目,利用政策科学框架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最后两周和大家分享成果。此外,我们还将要求每位同学负责概译1篇经典英文文献,在精读的基础上概述文章的核心思想,撰写一篇3000字左右的中文文章,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分享。
今年我们打算让大家翻译的这6篇文章是关于社区发展和保护项目(community-based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的研究。越来越多国内保护工作者强调社区参与,但究竟什么是社区? 什么是参与?社区参与背后对自然-社会-文化权力结构和人性的假设是什么?社区参与一定有助于自然保护的目标吗?怎样制定和执行社区参与项目?——人类学家最擅长的便是通过参与式方法对人群进行长期的观察研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让更多自然保护工作者了解环境人类学对社区发展和保护项目的研究成果。
线上分享计划
时间
学习内容
分享者
第1周
(6.04 - 6.10)
跨学科的保护(1)
• 内容:学员互相认识、课程介绍、自然保护的范式转变
• 案例——非洲象保护和国际象牙贸易
• 阅读:《政策过程》第一章(自然保护职业人士面临的挑战)
高煜芳
第2周
(6.11 - 6.17)
生态保护和自然(1)
• 内容:生物多样性、从保护生物学到保护科学、科学家的角色
• 案例——鹬鸻科候鸟生存现状与保护
• 阅读:《政策过程》第二章(个体和社会)
Jimmy Choi
第3周
(6.18 - 6.24)
生态保护和自然(2)
• 内容:自然资源管理、定义问题和解决问题、国际机构和社区参与
• 案例——非洲刚果盆地的森林资源管理:从本土到国际视野
• 阅读:《政策过程》第五章(以问题为导向)
Peter Umunay
第4周
(6.25 - 7.01)
生态保护和社会(1)
• 内容:社会互动过程、价值交换、决策机制
• 案例——沟通与协作:参与人视角下的长江江豚保护
• 阅读:《政策过程》第三章(社会过程)
韩祎
第5周
(7.02 - 7.08)
生态保护和社会(2)
• 内容:国家体制、政策制定和执行、关于决策的决策、传统和现代
• 案例——传统和现代:不丹王国的湿地保护
• 阅读:《政策过程》第四章(决策过程)
Sonam Choden
第6周
(7.09 - 7.15)
生态保护和文化(1)
• 内容:文化的建构、本土生态知识、人类学家眼里的自然保护
• 案例——生态和文化:贵州的原生态现象
• 阅读:《政策过程》第六章(从实证主义到后实证主义)
罗钰
第7周
(7.16 - 7.22)
生态保护和文化(2)
• 内容:象征和意义、想象、本地和外来、行为实践、社区参与
• 案例——三江源的人与野生动物共存
• 阅读:《政策过程》第八章(自然保护、社会发展和人性尊严)
赵翔
第8周
(7.23 - 7.29)
跨学科的保护(2)
• 内容:跨学科和知识整合、人的能动性和自然-社会-文化结构、个人的立足点
• 案例——从国家公园到中巴经济走廊
• 阅读:《政策过程》第七章(多学科的方法)
赵维洋
第9周
(7.30 - 8.05)
小组成员报告(1)
成员3名
第10周
(8.06 - 8.12)
小组成员报告(2)
成员3名
分享嘉宾简介
澳大利亚迪肯大学副研究员,研究兴趣包括动物行为、水鸟生态学和人兽冲突的解决方案。自2005年以来,他参与了北极繁殖地、东亚迁徙停留点和澳大利亚越冬地的多个水鸟研究和保护项目。目前的研究内容主要为污染物对迁徙水鸟的长期生存的影响。
Jimmy Choi
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博士生,研究课题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刚果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曾在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工作多年,是刚果国家政府及世界银行、大自然保护协会(TNC)、Pro Forest等国际机构的森林资源管理顾问。
Peter Umunay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士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保护生物学博士毕业。研究兴趣包括生态网络模型,不同的环境驱动因子如何影响物种与生态系统,以及决策理论。目前研究内容主要为长江江豚栖息地变化动态研究。
韩祎
不丹王国政府的水和湿地项目主持人,负责管理不丹全国的湿地和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她是“拉姆萨尔国际湿地公约”在不丹的联络人,水和湿地国际论坛的不丹王国代表。她还参与许多关于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跨学科研究和实践项目。
Sonam Choden
香港城市大学助理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本科毕业,获得耶鲁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为2016-2017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国研究中心博士后。研究兴趣包括亞洲边地与族群、自然与文化保护、城乡发展、中国与非洲。
罗钰
山水自然保护中心三江源项目总监。自2011年开始驻点三江源,推动以雪豹为旗舰物种的社区保护工作,关注传统文化、市场经济、政策等影响因素下,人与野生动物的共存关系。
赵翔
召集人简介
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与人类学学院联合博士生,北京大学生物学本科,耶鲁环境科学硕士,参与从当地到国际多个层面的野生动物研究和保护实践,包括人与野生动物共存、全球野生生物非法贸易、自然保护能力建设,等等。
高煜芳
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学院环境管理专业硕士。曾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多个区域办公室及国家办公室工作,参与组织及协调多项中外环境领域的合作项目。硕士课题关注中国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体系的相关研究。
赵维洋
申请须知
1. 免费;
2. 不限学历、专业、年龄;
3. 对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专业学习或实习工作经历等),有志以保护自然为毕生事业;
4. 保证有足够时间投入到每周的阅读、线上分享、课后交流、写作;
5. 因为每周阅读基本为英文,两次线上交流纯英文,所以需要你有足够的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报名方式
请在5月15日之前发送以下材料到weiyang.zhao@yale.edu
并抄送yufang.gao@yale.edu
邮件主题“XXX(姓名)申请加入2018学习小组”
初筛通过的人选我们可能会进行简单的电话面试
最终名单将会在5月25日前确定
谢谢!
1. 中英文简历
2. 个人陈述:请用中文回答3个问题
A. 你为什么想做自然(环境/生态/野生动植物)保护?
B. 你如何认识自然(环境/生态/野生动植物)保护所面临的挑战?
C. 你希望从这个学习小组收获什么?
🐘扫码关注北美小象君🐘
{ 点击导航栏精彩文章查看以下内容 }
自然保护职业 | 100个人的动物星球专访
动物福利&权利 | 纯素生活 | 农场动物
野生动物 | 伴侣动物 | 逗比科普